close
這幾天不論是電視、媒體、甚至是網路媒體,一致將新聞的焦點放在台灣的風災救災上,各個媒體也很迅速的整合了賑災募款的力量,除了民間的捐款以外,企業的捐款在這次的災難中也備受關注。
企業要賺錢是天經地義,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,企業多少都得擔負社會的責任,尤其是比較受到矚目的大型企業或是財團。捐款固然是好事,但是如果捐款不符合比例原則,反而很容易引起反感,例如昨日媒體披露的某飯店龍頭,發表了只要消費1500元將捐出2元的活動,以及微軟希望透過MSN太陽圖示的方式傳遞關懷,並且提出捐款,但是卻被公開澄清是誤會一場。
前幾天,我曾看到網路上提到附近一家泡沫紅茶店發起了捐款,同樣是消費一杯15元的紅茶捐出1元,但是網友普遍認為紅茶店做得非常的好,因為這樣的捐款比例相當的驚人,況且紅茶店是小本經營,沒有雄厚財務的背景下還能發起小額的捐款,確實令許多網友欽佩;此外,也看到有老婆婆將積蓄全數拿來捐款,卻只淡淡的說自己用不了這麼多錢,做好事比較重要。
災難發生時,人們難免會以高標準看待企業的善舉,但是企業的行銷與公關,更應該慎重的評估比例的拿捏,並且建議企業該執行的方向,以免提出了善舉反遭致惡評。
PS:本期哈佛行銷學院,非常巧合的刊載《做公益也要講效益》的文章,雖然不是針對天然災害的公益,但內容也相當值得企業參考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