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沒有想到,戴爾電腦於上週五將LCD螢幕價格由7500元標錯成500元的事件,昨日已經有了最後的結果:戴爾電腦願意提供每個下訂單的客戶一千元的折價券作為補償,而訂購小筆記型電腦的客戶則是折價券三千元。這是賣家的大勝利,也等於是消費者區居劣勢。這段期間各大電腦討論區,除了討論標錯價格是否該出貨與否的言論激烈的爭辯之外,「陰謀論」也是一個熱門的討論話題,例如:是否戴爾使用了行銷的「黑暗兵法」?是否標錯價格是故意造成的?其中,以下是一個電腦社群部落格"癮科技"對於戴爾標錯價格事件的一篇專文,由於寫得層面相當的有深度,因此受到網友熱烈討論。在這裡擷取其中的一小段文章:
也許認賠出貨是有他的效益,但說真的,應該是不大,這次雖然買家提出來對Dell這樣說,威脅Dell若不出貨,就會損害商譽,甚至告訴身旁的人不買。但 我想Dell對於這部分的考量,事實上是非常少的。發生這樣的事情,想的一定是如何減少實際上的損害,像商譽這種無形的,通常不太可能考量。
看了這篇文章之後,覺得身為行銷的工作者,有時過度站在企業形象的角度來看生意顯然是有明顯的盲點。很多時候行銷人員會無意識的鼓吹公司做出對消費者有利的決定,理由是「這樣可以建立企業形象」、「可以打好與消費者的關係」云云種種...。然而這次的事件中,其實不少人發表了一針見血的意見,認為如果未來戴爾推出了便宜又好用的機種,就算是之前做了什麼對不起消費者的事情,還是會買他們的產品。
我們可以看到,企業形象與消費者忠誠度,在這個多變的世界是多麼的不明確。有一群消費者,他們沒有品牌忠誠度,在乎的是好品質與低價格,因此只要哪麼品牌好用又便宜,該牌就是市場上的贏家。雖然戴爾事件目前網路上普遍是一片罵聲連連,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企業堅持自己利益的前頭時,消費者意識是無力的。
未來,這次的事件是否會成為一個網路標錯價格的典範案例呢?
癮科技的全文在此,非常推薦大家閱讀
http://chinese.engadget.com/2009/07/01/dell-lcd-view-point/